帳號:
密碼:
 
法海點滴 宗義與見地 應成八大難處關鍵:與唯識的論辯
應成八大難處關鍵:與唯識的論辯 閱讀人次:30461
 
應成八大難處關鍵:與唯識相關的論辯有三

一、 不承許阿賴耶識

  阿賴耶,是梵文,意指「為一切之基礎」。唯識宗承許阿賴耶識,因為「萬法唯心」之故,也就是說,一切萬法,都是內心所安立出來的。

  內心如何安立萬法?依內心的習氣所顯現。心識有六或八,有些心識較穩固可靠,有些則瞬息萬變。一個穩固可靠之心識,才能存放習氣。所以,內心與習氣,必須有一個堅固穩定的依靠處所或存放之地,此即阿賴耶識。無論外在對境,或內心與習氣,都必須有這個依靠的基礎,唯識宗認為這個基礎,就是阿賴耶。

  應成派發現唯識宗堅固地執著阿賴耶,並認為阿賴耶從自己方面就可以成立。應成派不能接受這種主張,因為承許阿賴耶存在,就等於承認自性相成立!所以,阿賴耶的有或無,關鍵在於「自性相成立與否」。凡是不承許自性相成立者,必不承許阿賴耶;承許阿賴耶者,必然承許自性相成立。

  現今,有些人誤解應成派承許阿賴耶識。電視上,一些講經開示的人,也這麼說。事實上,這種說法,是將應成與唯識混淆在一起了!

  怙主龍樹,依據般若經,而說無阿賴耶。因為,般若經只談到「六識」,隻字未提阿賴耶。大家唸誦心經的話,就會明白這一點。而今,大家卻將怙主龍樹及般若經的思想,與唯識宗的思想搞混了,這樣是不對的!正因大家誤解怙主龍樹和般若經的思想,我們更應清楚應成派與唯識見解上的差異關鍵何在。

二、 不承許自證分

  自證分,即心識本身有一個部分可以了解心識自己。

  唯識宗認為,外在對境,都是由內心安立而形成的,因為,外在對境是內心的顯現。那麼,誰能了解心識的存在?心識如何成立心識自己的存在?既然外在對境得靠「內心的量」去成立,那麼,內在心識,如何成立呢?

  唯識宗的理論是:「心識本身有一個部分可以了解心識自己,即自證分。」簡言之,自證分成立心識的存在。這種情形,就好像由心識去成立外境一樣。

  應成派檢視唯識宗自證分理論時,發現此理論承認自性相成立!唯識宗主張,心識裡面有一個部分可以了解心識本身,此認知的主體,即自證分,且自證分自己方面可以成立。

  應成派發現,唯識宗的說法根本就是承認自性相成立。如果自性相不能成立,自證分也就無法成立。是故,應成派不承許自證分。應成派絕不承認有自性相成立這種事情!

  也聽過有人主張應成派承許自證分。可能是因為唯識承許自證分,所以解釋應成派時,就說成應成派也承許自證分吧!這完全錯誤!事實上,應成派不承許自證分。

三、承許外義

唯識宗不承許外義,但中觀宗卻承許外義

  外義,藏文是「企屯」(音譯),即外在色聲香味觸等法,具有成立的能力;或簡單來說,即「外在能成立的力量」。「企」是「外面的、外在的」,而「屯」的意義有很多,此處是「能力」的意思。

  唯識宗不承許外義,但中觀宗卻承許外義。關鍵在於:中觀宗認為,唯識破除外義時,破得過頭了!所以,中觀雖承許外義,但中觀承許的「外義」,不等於唯識所破除的「外義」!

  以上下疊放的兩本書為例。唯識宗認為,這兩本書都不存在!因為,這兩本書全屬外義,而外義並不存在,所以無此二書;中觀宗則說,並非兩本書都不存在,雖然上面那本沒有,但下面那一本卻是有的!

  同理,唯識或自續的「法無我」,與應成的「法無我」相比較,用詞雖然相同,但內容卻大不同。唯識或自續的法無我,在應成派眼中,僅僅是粗分的法無我,算不上是細分。大家學習宗義的時候,要清楚這一點。話雖如此,應成派並未因此否定唯識與自續的法無我存在!二派所主張的法無我,的確是有的,只不過,很粗。

唯識的外義

  唯識外義的定義:外在對境完全不必依靠內在心識來安立,外在對境本身自性成立,因為,外在對境依靠其不可分割的細塵(無方分微塵)不斷堆積而成。此堆積形成的法(即外義),不必依靠內在心識,它自己就可以成立。

  唯識主張的外義有二個條件,一、不必靠內心習氣的醒覺安立;二、外境完全由自己方面成立,由無方分的微塵堆積而成。

  宗喀巴大師《入中論善顯密意疏》說,唯識宗解釋「外境全由內心變現出來」的說法,有點像造物主創造出一切萬法。唯識認為內在心識的力量最強大,此最強大的心識力量,創造了萬物,即「萬法唯心造」。
  執「外義」為空,即唯識的法無我。

  應成派當然也否定「外境不依靠內心而安立」的主張,因為這種現象根本不存在!應成派否定「外境不依靠內心而安立」的意思是「外境,必須依於內心安立。」但「外境,唯心所造。」這就錯了。

  再看看唯識宗的看法。如果問唯識宗:「為什麼外義不存在?外義是怎麼個「無」法?」唯識宗會答:「無外義。」亦即,外境必須依於內心安立,因為一切的外境,唯心所造!

  因此,唯識宗解釋「無外義」的時候,應成派有承許之處,也有不承許之處。

外義,解釋有兩種。
第一種外義:內心習氣顯現出外境。這是應成派定義且承許的「外義」,但唯識派不承許。
第二種外義:完全不靠內心安立,全然由外在的無方分微塵堆積所成。這是唯識派定義的「外義」,但        包括唯識派、應成派都不承許。

  應成派承許第一種外境,亦即「存在著不是僅由內心習氣所成的外境」;但不承許第二種外境。唯識則認為這兩種外境都沒有,故曰「無外義」。

  這裡有點麻煩。當應成派說「唯識的法無我並沒有錯,只不過較粗分而已。」有些人就以為應成派認同「唯識法無我的見地」!既然承許唯識的法無我,就代表承許二空;既然承許二空,當然不會承許外境存在啊!可是,應成派又承許有外境,豈不怪哉?其實不然。

應成的「有外義」

  唯識主張,外境,全由內心習氣的醒覺而形成,或由內心的力量,製造出外境。所以,不靠內心習氣醒覺而形成的外境,並不存在。應成派則認為,不靠內心習氣醒覺而形成的外境,應該存在!此處為二派主要爭論所在。

  應成派主張,外在對境與內在有境,力量之強弱大小,齊鼓相當,彼此相互觀待。因此,外境唯觀待有境安立,同時,有境唯觀待外境安立。若有境存在,外境也當存在。也就是,外境如何存在,有境就如何存在;反之亦然。

  應成派主張「有外義」,意指「唯、僅僅相互觀待於有境心識,而安立出來的外在對境,是存在的。」外在對境,應如此安立。再者,「唯、僅僅相觀待於外在對境而安立出的有境心識,也存在。」。此乃應成派於「有外義」的解釋,跟唯識的外義並不相同。

  不過,每當談及應成的外義,總會和唯識的外義,混在一起,以為二者沒有差別。二派使用的詞句,雖一模一樣,但是,應成承許的外義,非唯識所不承許的那個外義而應成硬說為有。

  成立應成外義的理由,在於「自性相不成立」。外在對境的存在,僅僅是觀待於內在有境的安立而形成,因此,外在對境本身,自性相不成立。同理,內在有境心識,也是如此。簡言之,相互觀待,故自性相不成立;自性相不成立,故相互觀待。

  自性相不成立的道理,唯識宗既看不到,也不能明白,故無法明瞭應成這種相互觀待而安立的外義。既然唯識不能成立他定義出來的外義,又看不到應成主張的外義為有,故曰無外義啦!

  應成派主要的關鍵就在於自性相不成立。不明白「自性相不成立」這個根本因素,就無法做前述應成的安立。這樣的安立,只有應成派才做得到。

         《取材於雪歌仁波切講授《中觀根本慧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