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法海點滴 修行叮嚀 跟心做好朋友
跟心做好朋友 閱讀人次:26867
 
 
心不容易改變,但可以改變。
 
  我們要跟心做好朋友,並且認識它。因為生生世世,從過去到現在甚至未來,不論在哪裡,我們都會一直跟這顆心在一起。現在,如果能跟它和睦共處,做好朋友,將來日子會好過多了!
 
  然而,每天一早起床到晚上睡前,一天之中,我們的心,幾乎無時不與煩惱同在。這是因為我們只會貪愛自己,瞋恚他人,再加上以愚癡做為基地,一開口,就造惡業。而惡業,又以煩惱為靠山,繼續再造新業,再生新的煩惱…惡性循環之下,煩惱的力量,愈來愈大,無法動搖。
 
  想認識改變這顆心,跟心做朋友,實非易事。無始以來,為害我最深的煩惱與習氣,已經跟太久了。這些貪瞋煩惱,已成為習慣,想把它們改掉,像給自己額外找苦頭吃、找罪受一般。放任煩惱隨它去,感覺很自由、很快樂,愛怎麼想就怎麼想,愛怎麼做就怎麼做。而對治煩惱,卻是件苦差事,感覺很不自由。
 
  然而,依著煩惱的習慣,雖有自由的感覺,但實際上,卻根本一點自由也沒有,百分之一的自主權都沒有!因為所有的權力,完全掌控在煩惱手裡。
 
  相反地,若能了解煩惱到底是什麼,不再隨之起舞,努力反其道隨善心而轉,看起來雖吃力,但卻拿回了心的自主權!這麼做,能讓心與自性相符,讓心本然的能力不散失。
 
  所謂「心的自性,本具如來藏。」我們應讓心的自性展現,讓心的力量全部發揮出來,所有的權力都由心來掌握,使自己重獲自由。
 
  煩惱,是可以改變的!因為,一方面,心的本質,不是煩惱;另一方面,心並非永遠只能是煩惱那個樣子。一天中,我們會生起無數的貪心、瞋心或慢心…等,這些煩惱生起之後,會消失。煩惱不是一個「常法」,它也是依因緣而生。所以,煩惱是可以改變的。
 
  總之,應好好認識這顆心。一方面,要知道一直給我們帶來困難、不斷製造麻煩的,是什麼樣的心?該如何終結它?同樣的,也要知道什麼是好的、能幫助我們的心?該如何增長?
 
  認識清楚這顆心,能產生實際的利益,真的很重要。
 
認識了心,就能改變它,駕馭它。
 
  因為有這顆心,「我」才應運而生;有了我,各種的苦樂,才隨之而起。這顆心,從無始以來就一直伴隨著我們,苦與樂,也是打從一開頭就存在的,因此就算覺得這顆心很麻煩,一心想擺脫,還是辦不到。身口意三門,最重要的就是「意」。面對它,我們要做的,不是擺脫,不是臣服,而是了解與駕馭。
 
  平常生氣時,我們幾乎是和瞋恚合為一體,像後盾般地助瞋恚一臂之力。但是,若此時能提醒自己:「我生氣了。我被瞋恚控制了!」就算眼前還談不上對治,但心裡已經能把自己和瞋恚拉開來了。
 
  必須先認識心,才能調伏心。懂得調伏內心,就會知道該如何究竟遠離痛苦、獲得究竟的快樂。當心的苦樂,能由自己作主,心已調伏了,那麼,無論外在面臨什麼樣的不如意與痛苦,都能化為內心的「增上緣」。
 
  佛教徒,意指「向內者」、「向內修心之行者」,也就是,直指內心而做修正的補特伽羅。佛教徒,都應修習內心。
 
  寂天菩薩在《入行論》第五品中說:「故吾當善持,善護此道心,除此護心戒,何勞戒其餘。」意思是,對於一個實修佛法的人而言,除了「護心」之外,就沒有什麼要做的了。這很重要。有時,我們因為不知道修行的重點在修心,而將注意力轉移到外境、外在,實為一大錯誤。
 
  因此,寂天菩薩鄭重告誡修行者,法的精華、心要,在於守護自己的一顆心;而所謂的法,指的正是這個,而非外在的種種表現與行相。
 
  同樣的,像我們如今於此講說、聽聞佛法,無論你我,從外表上看來都在學法,但是所學的是不是法,一如寂天菩薩所言,端賴「是否朝向內心」而定;從我們的學習是否朝向內心、改變內心,才能決定它到底是不是佛法。每一座法的講授與聽聞,能否朝向於法,完全取決於是否運用所學去駕馭自心、轉變自心。
 
佛法的修心課
 
  修正自心的次第上,有廣略、深淺上的差別,如「大乘與小乘」,或「下、中、上三士道」。無論是哪一種法的實修,它們之間之所以會有廣略深淺的差別,主要關鍵在於一開始的「動機」。
 
  就大小乘而言,若只求一己之利的心,在這種動機攝持下造業,就成了小乘。若心量廣大,想到一切如母有情,悲憫眾生不忍其受苦,生起菩提心行菩薩行,就會得到偉大、能成就圓滿佛果的能力。
 
  同樣的,就三士道而言,所實修的法,最後會獲得的是增上生、解脫或佛遍智的果位,完全觀待於自己在一開始時,是用什麼方式、用多少力道改變自心。因此,改變自心,非常非常重要,它能產生極大的影響力。
 
  所以,在最初轉變動機之時,去改變內心,是非常重要的,這力量會持續地影響接下來的正行。正行之時,內心的改變愈多,就能愈快地獲得自己所要獲得的結果。
 
  所有的佛菩薩及祖師們都強調,當我們是一位正確的佛弟子,持守的是正確的戒律,心中具備的是好的見解,就不會對其他人生起嫉妒、慢心、貪心、瞋心…等。就像阿底峽尊者曾說過:「如果一個人真正知道佛法,相信佛法,外面所緣的一切都會轉變成為口訣。事實上,沒有煩惱在裡面,一切都可以回歸到佛法上面。」惡心惡行是錯誤的心造成的。
 
  法王達賴喇嘛曾如實描述了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每天,做功課時,我們都會觀想資糧田、祈求加持,希望資糧田能降下甘露,淨化我們的罪惡。可是,降下的這些甘露,好像都加持到「我執」上頭去了!
 
  我們把我執放在中間,殷切祈請資糧田:「祈請皈依境加持,令我執增長,讓它有力量,凡我執想得到的,都可以得到!」修護輪時也一樣。雖然專心於所緣境,安置好十方的忿怒尊、幅輪…,努力修這個能消滅一切不順的護輪,然而,在護輪的中心安住著的卻是「我執」!因此,愈修行,我執愈強大。平日的課誦與功課,大都是這樣混雜著煩惱而進行,法王達賴喇嘛說的,真的很真實。
 
  煩惱,真的很狡猾、很壞。無論我們做什麼、怎麼做,它都會找機會鑽進來,無所不在。甚至思惟空性時,我們也會於空性上生起執著心。因此,佛陀才會一再解釋「空性上也是空」、「佛也是空」,原因即在此。
 
  《入行論》云:「縱然努力行善,為何還是無法解脫輪迴?」為何我們的修行如此徒勞無功?都是因為不了解心的關係。修行人如此,沒有修行的,就更別提了。若能在心上下功夫,就不致如此千辛萬苦。
 
  也許,我們對於無上圓滿正覺的佛果位,都有「應該要去證得」的希求心,然而,這個希求,要真能深植於心,必須先理解並相信「佛果,真實存在。」如何才能理解佛果真實存在?就在確定自己內心相續上的煩惱障與所知障可以被徹底淨除的那一刻。
 
  深信自己的二障終能消除,而理解「佛果,真實存在。」生起欲得佛果的強烈渴求,自然會致力於實修上的努力。因此,「深信二障終能淨除」是主要的關鍵,為了證明這點,我們必須對自己相續上的煩惱有所認識,也因此,要學習《心類學》。
 
  有關「心」的討論,都算《心類學》。心類學,是對心的初級介紹,它是一門能幫助我們離苦得樂及解脫的重要學問。學習心類學,有助於了解應取應捨,能認識心及心的運作,我們會知道如何對自己最有益處,如何才能徹底根除讓我們痛苦的一切。這是很好的一個起步,也是我們該清楚了解的。
 
  心類學討論煩惱,是直接從集諦切入,然而,實修時,則應先思惟苦諦,也就是煩惱的過患。內心生起難以忍受之心,才會想去追查形成苦的原因,發現問題原來出在「煩惱」。
 
  煩惱,任何時刻都會來,因此,對於貪、瞋、慢等煩惱,我們都要好好了解,無論對境是好是壞,都要看清楚煩惱是否在這些境上生起。認識不清,所學的法將無法清淨,反成煩惱的助伴。要令所修之法清淨,十分困難,也就是說,要完全不被我執、煩惱染污地學法,非常困難。因為,煩惱無所不在!
 
跟心做好朋友
 
  五根識,不穩定,而意識,卻是穩定的;意識中,煩惱不穩定,但「無煩惱」與「量識」,則相對穩定,直到成佛它們都在。可是,無明如我等,卻一直認為煩惱比較穩定,五根識,則感覺更穩定!因為五根識所緣的外境,如身體、房子等,都是眼睛等根識所能親見的一切,因此對於它們的存在,感覺十分穩定。顛倒的我們,愈外面的東西似乎感覺愈穩定,愈向內、愈有用的東西,反而不覺得重要。
 
  從過去世到未來世、從無始輪迴到解脫成佛之間,一直跟著我們的,是身、口、意三者中的「意」,即「心識」。身形的美麗與聲音的悅耳身口二者,一如生活衣食所需、住宅臥具,無法一起帶到來世。會一直與我們同在的是我們的心、意識,也因此,它特別重要。
 
  正因心無時無刻與我們同在,所以,修正它,是一件很值得做的事。其他的,身體、言說、住所、衣著、聲譽…等,不管今生如何努力讓它們變得更美好,這一世結束,就結束了,對來生一點幫助也沒有!
 
  即使你不想跟心識永遠在一起,也沒辦法;即使你覺得這顆心真麻煩,想扔下它自己走,也沒辦法。無始的過去與無盡的未來,這個一直想著「我」的心識,永遠都在,心識上所有苦樂的感受,都將一直與我們同在。如果我們能與心做好朋友,不斷修正改善我們的心,讓自己成為創造快樂的善巧者,獲得堅穩的快樂,必然可期。
 
  有時,內心種種苦樂,是來自於他人身口的行為,或外在環境的優劣,然而,此時若能擁有不受外在紛擾影響的「心的寧靜」,就有能力反過來去扭轉那些讓內心不快樂的諸多逆緣。就像我們只要內心安寧,即使身處不好的環境,也能不為所動,反而會因外在環境的惡劣,更能體會快樂的滋味。
 
  「讓法於自己的心相續中生起,調伏自心。」是修行的主體。我們都應好好想一想自己心裡面:「哪些該丟?哪些才是真正能救護我們、值得託付皈依的?…」這些,都在自己內心,不在外境上,全是自己內心的抉擇。學法,你的手指該指向的,不在遙遠的他方,而是自己心上。
 
  讓自己的自性改善、進步、清晰,增長內心優良的部份,這是真正的法,這才算是真正的救護。因此,「皈依法」,是三皈依中最重要的部分。
 
  身外的一切,不論多麼光煇燦爛或黯淡無光,它們的存在,就只是今生而已。所謂的「這輩子」,與無始的生生世世相比,短暫如剎那!為了一剎那的事情,我們不分晝夜埋頭苦幹,拼了命的追求…,然而,一生一生能跟著走的,卻是自己的這顆心!心,才是一個真正值得我們努力拼命的地方。
 
  應為自己的內心,建造一個環境。眼前,我們無意改變外在,但是,當我們踏進佛堂或自己修法的地方時,應懷抱著為了自己的內心而營造良好環境的心情,提醒自己是為了修正這顆心而來的。
 
  第一步,讓心朝內,全力排除外在的紛擾。例如,奢摩他中提到的「淨行所緣」、「數息法」,都能降低粗猛的煩惱,不讓心渙散於外在的事物。
 
  接著第二步,讓心一分為二,一是平常的心,一是學習佛法的、在一旁觀察的心。前者是學生,後者是老師。我們就用老師觀察學生的心去辨識、教導這顆平常的心,努力導正它。
 
  以此方式,漸漸認識自己的心,跟心好好相處,並逐漸令之臻於清淨圓滿,於自於他,都是最能發揮生命意義的大事。
 
        《取材於雪歌仁波切講授《心類學》2004-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