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tream 連線錄影 http://www.ustream.tv/channel/atisha2
《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的所詮內容非常深細難悟,因為很多具有此三種特色的補特伽羅,依然無法了悟其中的甚深處。至尊仁波切如是說。三種特點,第一「頗有多聞諸教法」已多聽聞眾論著,第二曾在理路邏輯精勤努力過,第三內在證悟功德已非常高,不低劣。有很多具此三特點的補特伽羅,無法了悟的微細甚深處。到此世開示此論的所詮內容。
先說明一下「了義」與「不了義」二者的差別,如何分辨了義與不了義呢?由所詮與能詮而分,就所詮而言,了義是空性,了義和空性同義;不了義是世俗諦。若所詮是空性、了義,那麼開示空性的經典就是了義經,開示世俗諦的經典就是不了義經。
若欲脫離生死輪迴或欲獲得遍智佛果,務必證得空性。若只想得到人天果報,就不需要證得空性了;但若想獲得解脫輪迴、遍智佛果,務必證得空性。若要解脫務必證得空性的理由是,所證的空性是諸法的究竟真實義,若對此不了解,在心續中生起眾多愚痴、無明,隨無明轉故造作各種業,隨業轉故墮入生死輪迴中,在輪迴中受盡各種苦。
若要滅除輪迴各種苦,就要滅除它的根「我執無明」,要滅除輪迴根就應了知諸法究竟真實義,若不知諸法究竟真實義,無法滅除「我執無明」。為了知諸法究竟真實義,應聞思開示諸法究竟真實義的經典,若不先依之作聞思,直接而修會有墮入斷見的危險性。為了聞思諸法究竟真實義的,須先知道開示諸法究竟真實義的經典是了義經,開示世俗諦的經典是不了義。為了解故,若不學習分辨了不了義經的論著,將不能分辨了義、不了義。
第一法輪是佛宣說的經典,但若只聞思修第一法輪的經典,不聽聞其他經典,這樣是無法解脫輪迴的,因為第一法輪中的經典全部都是不了義經。最後法輪(第三法輪)也是佛宣說的經典,只有聞思修最後法輪的經典,即使經劫累劫作聞思修也無法脫離輪迴。但若僅聞思修第二法輪的經典,不聞思修其他經典,依然可解脫生死輪迴,無庸置疑地,一定可以解脫。
第一法輪是四諦法輪,開示的四諦是粗品的四諦,有更微細的四諦。所以學習分辨了不了義的論著,其必要性是如此,就會知道。
一般,第二法輪的《廣中略三部般若經》、《心經》等都是了義經,第三法輪的《解深密經》、第一法輪的經典都是不了義經。只依不了義經不能解脫,不能獲得遍智佛果。只依了義經,必可獲得解脫、遍智果報。
就中觀應成派而言,第一法輪有二:(1)為五賢徒為主的毗婆娑宗和經部宗宣說的第一法輪、四諦,(2)為應成派宣說的第一法輪、四諦。為毗婆娑宗和經部宗宣說的第一法輪,其中的四諦,是粗品的四諦,是不了義。為中觀應成派宣說的不共第一法輪,是微細的四諦,是了義。所以,第一法輪並非都是不了義。
簡易說明一下輪迴的情形,先說空性。所謂「空性」是無諦實成立,任何法的無諦實成立就是該法的空性。例如瓶子的無諦實成立就是瓶子的空性;柱子的無諦實成立就是柱子的空性,該法的無諦實成立就是它本身的空性。抉擇空性時,就是以正理破除諦實成立。破除諦實成立的理由是:若是諦實成立,則必須不觀待因、不觀待緣、不觀待支分,能獨立成立(存在),然而無任何法是如此。所以破諦實成立就是成立起無諦實成立,諸法皆無諦實成立。
執諦實成立的心識有兩種,一是補特伽羅我執、一是法我執,即二種我執。若執外在器世間為諦實成立就是法我執,執內在補特伽羅、情世間為諦實成立就是補特伽羅我執。所以,執諦實成立的心識有此兩種。
由補特伽羅我執與法我執發起而造業,所造的業有善業與惡業。即使由補特伽羅我執與法我執發起而造善業,果報也一定在輪迴中成熟,因為補特伽羅我執與法我執是顛倒心、是不好的心識。由二我執發起所造的善業,異熟果成熟的地方只在輪迴,不能在解脫地成熟;若由此二我執發起造了惡業,異熟果也在輪迴成熟,尤其會在三惡道成熟。所以才說輪迴的終究基礎或根本,就是補特伽羅我執和法我執。
若要解脫輪迴,務必滅除補特伽羅我執與法我執。但要滅除補特伽羅我執與法我執,像拔除荊棘般將它拔掉,也不能像醫生開刀般將它切掉,或像洗衣服般將它洗掉,沒有那麼容易。因為二我執是執諦實成立的心識,要採取與它相反的方式,由了悟無諦實成立,證悟空性才能將之滅除。
要脫離生死輪迴,一定要了悟空性的原因即此。一定要滅除補特伽羅我執與法我執,由了知補特伽羅我執與法我執是如何執諦實成立,禪修彼二我執所執無諦實成立,才能解脫生死輪迴。
了悟空性慧若有大悲心及菩提心當助力的話,雖然證空性慧不會變粗也不會變細,但因將助力圓滿,故能成為成佛的因;若無此二為助力,只修證空性慧僅能成為解脫因,不能成為成佛的因。
我們在輪迴中感受的一切苦樂都來自於業及煩惱,煩惱就是補特伽羅我執與法我執。業是由補特伽羅我執與法我執發起而造作的。追溯到業的根源是煩惱,煩惱的根源就是二我執。有由補特伽羅我執與法我執發起而造作投生為人的業,投生為天神的業;有由二我執發起而造作的善業、惡業。但是二我執本身的體性是無記,不是善也不是惡。為什麼不把它安立為不善呢?因為有由此二我執發起造作的善業;為什麼不將它安立為善呢?因為也有由此二我執發起造作的惡業,所以二我執有成為善也有成為不善的,彼二我執在任何時中都是無記。
總之,要脫離生死輪迴必須了悟空性,要了悟空性必須聞思修開示空性的論著,要聞思修開示空性的論著必須知道什麼是開示空性的論著,要知道什麼是開示空性的論著必須了解了不了義的建立,必須了解開示世俗諦的經典是不了義經,開示勝義諦的經典是了義經。
三解脫門就是「空性、寂靜、無生」,意即解脫生死輪迴的三個門,門是房子入口的門,解脫是解脫生死輪迴,解脫輪迴的門有三個。
什麼是空性、寂靜、無生呢?以瓶子為例,就如瓶子本身、瓶子的因、瓶子的果三者,空性是空掉瓶子的諦實成立,瓶子本身上的空性,寂靜是瓶子因上的空性,無生是瓶子果上的空性。就是本身、本身的因、本身的果,此三者上的空性。
例如我們前世造善業此世得到暇滿人身,此世再造善業來世可能再得人身。所以這是配合今世、前世、來世三世而說的。「空性」是今世空掉諦實成立,「寂靜」是前世(因)空掉諦實成立,「無生」是來世(果)空掉諦實成立,也可這樣配合而說。
世尊如實觀察到了,為使眾生解脫輪迴故,佛宣說眾多百種方便法門: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等眾百方便門,抉擇空性的百千正理。世尊為使彼等不知三解門、漂流在生死輪迴中的眾生解脫故,因此開示了眾多方便門,百千抉擇空性正理,引導眾生使了悟空性,脫離輪迴。
以正理抉擇空性,禪修時,一定要以方便分為靠山。若無方便為靠山,直接禪修空性只是浪費時間而已,就像蓋房子要用水泥,水泥一定要加水後才能蓋房子,若沒有加水只用水泥,是不能蓋起房子;故一定要有方便分,否則禪修空性只是浪費時間而已。
修持大乘法,空性的靠山是方便法門,就是以大悲心、菩提心為基本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等度。入小乘道的修行者,當然不需要大悲心與菩提心,但修空性時依然要有靠山,它的靠山就是出離心、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等,雖然無布施度、持戒度…等波羅密多(度),但依然要有布施、持戒、忍辱等修行。所以修行時,要以方便協助智慧,以智慧協助方便,以方便、智慧不離的方式而修。方便分是福德資糧,智慧分是智慧資糧,兩者必須雙運而修,即二資雙修。
在有學位修持時,若能以方便與智慧不分開的方式而修,二資雙修,將來證得佛果時,會同時成辦色身與法身。福德資糧成辦色身,智慧資糧成辦法身,所以在因位時,福德資糧方便分與智慧資糧智慧分併修,證得果位時,就可同時雙證法身和色身。所以在有學位修持時,必須方便分與智慧分、福德資糧與智慧資糧一起併修。「二者不離,雙運而修」不是指禪修空性時也要行布施等,因為在禪修空性時,不可能同時作布施等事,但在正座禪修空性時,不棄捨布施等方便分。正座時是修空性,下座時由身語意三門積聚福德資糧,積聚福德資糧後,再入正座,禪修空性,「雙運而修」即此意義,並非一邊在正座中修空性,一邊行布施等。
入道後,根本定、後得位是輪替而修,乃至穿插輪替而修的。根本定都是智慧資糧,後得位都是福德資糧,未成佛前二種都是穿插而修,成佛後根本定與後得位是同時並修。
雖要努力於了知三解脫門的方便,然此觀待於分辨佛經了不了義。若無法分辨佛經的了不了義,則無法了知三解脫門。為了知空性必需聞思修了義經,為聞思修了義經必需知道了不了義的建立;要了知空性必需觀待於了不了義的建立。若無法分辨了不了義,當然則無法了知空性,無法了知空性就無法脫離生死輪迴。所以,凡是欲解脫輪迴的補特伽羅,了知「了不了義的建立」成為其根本。
「分辨了不了義」的「了義」是空性,開示空性的經典是了義經,開示世俗諦的經典是不了義經。至尊仁波切在這部論中,以很容易的方式為我們作解說,他將各論著的重點全部收集在一起,我們依此而作分辨。實際上,「分辨了不了義」佛早就作分辨了,怙主龍樹也已作抉擇了,具慧者要分辨了不了義,並不是非要讀此論不可,因為各個宗派都有自己根據的論著,讀一部論都可以。
大乘才會分辨了不了義經,小乘不會,因為小乘認為所有經典都是了義經,根本不需要分辨了不了義經。大乘宗派有兩派:中觀宗與唯識宗。佛在《解深密經》中宣說了唯識宗的了義,所以解釋唯識宗的主張時要根據《解深密經》而說。佛在《無盡慧請問經》中宣說了中觀宗的了義,《三摩地王經》也屬中觀宗的了義經。大家都知道《無盡慧請問經》是中觀宗的了義經,《三摩地王經》也是,下面會引述。
怙主龍樹寫的《六正理聚論》全部都是了義的論著,只是未取名字「了義」而已。要了悟空性必須了知了不了義,但要了知了不了義並不是說非要看這部論不可,因為佛已在經典裡分辨了不了義,若能直接了解經典,由經典分辨了不了義當然是最好的、第一名,若不行、不能了解經意,就由怙主龍樹寫的《六正理聚論》分辨了不了義,若再不行,就要看這一部論了。
有很多佛教徒並不了解什麼是「了義經」、什麼是「不了義經」,他們認為反正都是佛說經典,所以只聽到幾句或一些佛經內容,馬上就生起皈依、信仰心,完全不加觀察,非常愚昧。例如佛授記某些補特伽羅的經典,內容聽起來非常地動聽,像聽故事很容易聽懂,聽了會很感動,了解後就認為這樣就夠了,然後為他人解說,持著我慢心認為自己都懂了。其實樣子不算是真正了解佛宣說的甚深法,甚深法和授記某些補特伽羅的法不一樣:真正要了解佛宣說的甚深法必需透過諸大菩薩們已作抉擇的論著學習,依之而修才是;佛授記某些補特伽羅的經典內容,任何人都能了解,不可以此就滿足了。
要分辨了不了義經,不可只靠佛經說「此是了義、此是不了義」就作判斷、決定。
若僅靠經典就能分辨了不了義,那麼,開宗師怙主龍樹與聖者無著撰著眾多的論著來分辨了不了義,將成無意義。若僅依佛在經典說「此是了義、此是不了義」就能作判定、分辨,怙主龍樹與聖者無著就不需要寫那麼多論著作分辨了;怙主龍樹寫了《六正理聚論》聖者無著寫了《五地論》,這些論著都是分辨了不了義的論著,撰寫這些論著將成無意義。
那麼,佛為何這樣宣說?佛只為利益所化機故,佛以神通了知怎麼說、怎麼做對所化機有幫助或有傷害,佛依所化機不同的意願、根器作不同的宣說。若佛向毗婆娑宗與經部宗者直接宣說空性,因為空性是最殊勝,這樣可能傷害他們而已,所以佛對毗婆娑宗與經部宗,就以一切諸法都是諦實成立的角度,為他們宣說業果建立、四諦等道理,這樣對他們是最有利的;佛本身不矛盾,是我們聞法者本身矛盾,我們聞法者有不同的意願、根器,因此佛作不同的宣說。例如醫生面對眾多不同的病人,開出不同的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