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2011-04-04 雪歌仁波切教授 《入二諦論》上課時間: 星期四9:30-11:30 參觀人次:6616
 

雪歌仁波切教授 《入二諦論》

 張福成老師中譯

上課時間: 星期四
9:30-11:30
中華民國阿底峽佛學會

忠明南路教室:台中市西區忠明南路39-1(近中港路)
TEL:886-4-23268347(上課時段撥打)
開啟中觀門之鑰匙--二 諦--

(一)何為中觀?

在藏傳佛教裡, 龍樹菩薩的《中觀六論》、寂天菩薩《入行論》的智慧品、以及月稱菩薩的《入中論》等論典所提出的理論,就是中觀。

(二)分開二諦的必要性

從二諦,即勝義諦和世俗諦兩方面來講。因為二諦涵蓋了所有中觀的含義,而且分開二諦也是至關重要的。 月稱菩薩在《入中論》講解空性的開篇就提出一個爭論。什麼爭論呢?月稱菩薩在講因果關係不存在的時候,有人便反駁道:我們的眼耳鼻舌等五識明明能接觸到因果,若因果不存在,則眼識為何能看到?耳識為何能聽到呢? 對此爭論,月稱菩薩是如何制止的呢?他將勝義諦和世俗諦分開,疑問便迎刃而解。 我們在這裡分開二諦的原因,不是為了制止他人的爭論,也不是為了推翻其他教派或者其他人的觀點,就是要推翻自己原有的錯誤觀點。釋迦牟尼佛宣講般若波羅密多和龍樹菩薩造《六論》,也不僅僅是為了制止他人的爭論,也同樣是為了推翻凡夫的錯誤觀點。雖然我們不需要跟別人辯論,但需要跟自己辯論。所以,學習中觀二諦的理論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學習二諦的重要性

《中觀四百論》中說:薄福於此法,都不生疑惑,若誰略生疑,亦能壞三有。許多眾生福德淺薄,沒有機會聽聞緣起性空的妙法,即使聽聞,大部分眾生也因根器福德低劣,以及教育成長環境的惡劣熏習,從而導致對空性正理不但不生信心,而且也不能生起合理的疑惑。假使誰人能夠略略生起合理的疑情,比如,略微想一想:諸法可能是無自性的吧?他也能依此而壞滅三有輪回。當出離心和菩提心修起來後,下一步就要修空性。宗喀巴大師的《三主要道》所講的三個主要內容,前兩個便是出離心和菩提心,第三個不是別的,就是空性。出離心和菩提心,我們總有一天會修好,這是肯定的,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此後,凡是想解脫的人,必須證悟空性,否則,即使出離心、菩提心發得再好,也無法解脫。作為一個大乘修行人必須過三關:出離心、菩提心和最後一關——證悟空性。所以,證悟空性非常重要。我們真正需要的是正知正見,而正知正見來源於聞思,所以,聞思是必須的。

聞思什麼呢?要徹底斷除生老病死的根本,就必須要有空性的見解;如果沒有空性見解,僅靠修出離心、修菩提心、修忍辱等,都無法徹底解決問題。你們也許有這種感覺:有些時候說出離心很好,聽起來好象什麼都不如出離心;有些時候又說菩提心很好,只要有菩提心就足夠了;有些時候又說空性很好,只要證悟空性就可解決一切問題。其實,這三個都需要,只是要有先後的順序,最後都必須具備。出離心、菩提心和空性,各有各的優點,各有各的作用,三者結合,才能讓人走上真正的解脫道,缺少一個都不行。

二、中觀及二諦的含義

(一)中觀的含義

中觀的含義,是指遠離一切執著,遠離一切二邊。簡而言之,二邊是指凡夫的執著。為何稱作呢?因為,我們的思維從未離開過有無、常無常、高低、左右、上下、長短等等這些相互觀待的概念,所以叫作二邊。遠離二邊後的中間之道稱為中觀,那麼,是否有一種中間的存在呢?不可能有。雖然沒有一個的存在,但如果用人類語言來表達空性,就只有暫時用中觀二字,如果要真正瞭解它,則必須自己親身體會。

(二)勝義諦和世俗諦的含義

1、勝義諦對凡夫而言,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境界。也就是說,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從未接近過的境界叫作勝義諦。誰能知道這種境界的存在呢?佛、菩薩和一些證悟了的凡夫隨時可以進入這種境界,他們知道。而普通的凡夫雖然不能直接感受和體會此境界,卻可以通過理論來證實這個世界的存在,所謂的理論即指中觀的邏輯。

2、世俗諦是我們最瞭解的,平時所接觸的一切,也就是前五識所能感受到的,第六意識所能思維到的一切都屬於世俗諦。世俗諦中包括了因果、輪回、造業、行善、學佛、成就、墮落,還有物質、精神、時間、空間、運動等等。依世俗諦而言,世人眼睛所看見的物體算不算是物質呢?可以這樣肯定。不僅如此,包括一切山河大地以及所思所感都是存在的,有輪回也有涅槃,有善也有惡。凡是世人的眼、耳、鼻、舌、身識所能感覺到的,都是存在的。然而,世人眼、耳、鼻、舌、身所感覺到的,形形色色的一切,只不過是如幻如夢的虛幻世界,是世人的眼、耳、鼻、舌、身識所創造出來的世界而已。在每一個物質上,都存在世俗諦和勝義諦這兩個層面。可是,眼識和意識都無法超越其自身的境界。眼睛只能看到平時所能看到的東西,它不能超越此範圍;而意識的所有依據也來源於前五識,它也不能超越此範圍。所以,眼識和意識都局限在一個範圍裡,永遠不能超越它,這個範圍就叫世俗諦。但是,我們通過學習中觀的理論,便可以知道勝義諦層面。

勝義諦好比是雪山原有的白色,世俗諦好比是因患眼疾而引起的,將雪山看成黃色或藍色的錯覺。白色是實在,黃藍色是現象、是虛幻的。也可以說勝義諦像蘇醒時所見的景象,世俗諦就像夢中的景象。同樣的,當我們徹底地到達勝義諦的時候,在自己的境界中,世間的苦樂、善惡等等一切,都將不復存在,但卻能了知他人的苦樂,所以,就會永恆地度化眾生。

三、兩個世界如何取捨

世俗諦和勝義諦兩個世界是如何切換的呢?到底其中只有一個是真理,還是兩個都是真理呢? 對於世俗諦和勝義諦,凡夫是無法切換的,只能停留在世俗諦中,無法進入勝義諦,現在我們雖然知道有勝義諦的存在,卻沒有辦法親自證入。一地以上的菩薩則時而在世俗諦,時而在勝義諦,當他進入空性境界的時候,便處於勝義諦中,從此境界出來後,又處於世俗諦中。佛則永遠超越了世俗諦,始終在勝義諦當中,但是,佛知道世俗諦是什麼樣子,佛知道眾生在世俗諦中做什麼,以及度化眾生的方法。

四、世俗諦為何如幻如夢

在世俗諦中,目前我們最主要的任務是什麼呢?

(一)抉擇外在的物質世界如幻如夢

(二)抉擇內在的精神世界無實有

五、二諦雙運

空性(勝義諦、實相)和現象(世俗諦)從來就不矛盾。前面提到過,有些人讀過《金剛經》、《心經》後就誤認為:勝義諦的空性與世俗諦的現象是矛盾的。若是空性,就不可能有輪回;如果有輪回,就不可能是空性。但這只是他們自己的見解,實際上二者一點也不矛盾。

如前所舉布的例子,如果反過來觀察,則是由真空開始,直至誇克原子分子等一系列不同層次微塵的聚合,就形成了羊毛,而很多羊毛又可紡成毛線,很多毛線又可織成布、做成衣服。其實,無論分解不分解,組合不組合,布的本體都是一樣的。組合起來,叫作世俗諦;分解至不存在,叫作勝義諦。布的本體從未離開過勝義諦,但是在世俗諦中,布又是存在的,它可以做成衣服穿在身上,這兩個是不矛盾的。所以,前面才會講到,每一種物質都可以分出世俗諦和勝義諦。

要依照前面的道理去實現二諦雙運的。怎麼實現呢?在出離心、菩提心的基礎扎實以後,我們每一個人都能輕輕鬆松地進入空性狀態

我們通過學習二諦,了達了一切萬法既是空性又是存在的道理,在修好出離心和菩提心的基礎上,再去實修空性。

實修的具體方法是,先要學會剛才所講的理論以及中觀的很多理論,之後再反復思維,這樣就一定能深深體會到、感覺到一切都是空性。空性有很多層次,證悟也有很多層次。

六、證悟空性的目的

最後必須要注意的一點是,我們為什麼要證悟空性呢?從小乘的角度講,證悟空性是為了自己得到解脫,是為了解決自己的生老病死。但是,從大乘的角度講,證悟空性的目的不在於此,而是為了更好地利益眾生。  

論題:入二諦
造論者:阿底峽
中譯者:釋如石
 
諸佛說正法,如實依二諦:障世間俗諦、如是勝義諦。
許世俗二種:顛倒與正確。初二謂水月、宗派邪分別。
未究而滿意、生與滅諸法,具有作用者,許為正世俗。
勝義諦唯一,餘許有二種。法性無所成,云何有二三?
教言合釋故,以無生滅顯,勝義無異故,無法無法性。
於彼空性中,絲亳無有異。無分別而悟,名言謂見空。 
甚深經中說:彼不見即見。無見與能見。無始終皆寂。
脫離有與無,無分別離緣,無住與住處,無來去離喻。
離言無可觀,無變異無為,瑜伽師悟彼,斷惑所知障。
現量與彼量,佛徒納彼二,短視愚人說:以二量悟空。
則外道聲聞,皆悟法性矣!何況唯識宗!中觀宗無異!
故一切宗派,以量量同故。眾思辯異故,量所量法性,
豈非亦成多。無需現比量,為退外道諍,故諸智者說。
碩學清辨說:教中亦明言:分別無分別,二識不能悟。
依何悟空性?如來所授記,且見法性諦,龍樹徒月稱,
依彼所傳訣,將悟法性諦。經說眾法蘊,有八萬四千,
皆入此法性,悟空得解脫,餘修皆為此。若捨正世俗,
修習於空性,則因果善惡,他世將誑彼。依少分聽聞,
不解真諦義,亦不修福德,淪為卑劣人,若誤解空性,
劣慧者將墮。
 
阿闍黎耶月稱云:
 
諸世俗諦是方便,勝義諦從方便生,不知此二差別者,因誤解故行惡趣。不依靠名言,不能悟勝義。
 
無正世俗梯,智者將不能拾級而上達真理大廈頂。
此世俗所顯,理觀無所得,不得即勝義,本住之法性。
因緣所生故,世俗顯現成,若不能成立,水月由誰生?
故眾因緣生,一切現象成。若諸緣斷絕,世俗亦不生。
如是見不愚,且行極清淨,則不入歧途,上行至兜率。
 
所知類多壽苦短,壽量尚且不能知,故如鵝取水中乳,但取清淨己所欲。
吾乃短視一愚者,無力抉擇二諦義,然依諸上師所說,立此龍樹二諦理。
金洲王請所作此,倘若時下有人信,亦應善究而接納;非唯因信及恭敬。
咕嚕怕拉金洲王,遣比丘提婆麻地,應彼造此入二諦,當今智者應探究。
 《入二諦》譯註 
論題
梵語云:Satyadvayavatara
藏語云:bDenpagnyisla'jugpa
漢語云:入二諦
伸敬禮
敬禮大悲尊
論頌
A、總標二諦
1.
諸佛說正法,|諸佛宣說正法,
如實依二諦:|完全真實地依照兩種諦:〈A
障世間俗諦,|就是全然障蔽世間人的世俗諦,
如是勝義諦。|同樣地,還有勝義諦。
B、明世俗諦
2.
許世俗二種:|我贊同世俗諦有兩種:
顛倒與正確。|就是顛倒的世俗和正確的世俗。
初二謂水月、|第一種有兩類:就是水中月、
宗派邪分別。|和各種宗派的不當思想
3.
未究而滿意、|不加以分析探究而僅此就能滿意的
生與滅諸法,|會生起與壞滅的、
具有作用者,|具有某種現實作用的有為法,
許為正世俗。|我同意這些法是正世俗
C、明勝義諦
 【勝義諦的種類】
4.
勝義諦唯一,|勝義只有一種,〈B
餘許有二種。|其他的人主張它有兩種。
法性無所成,|不能成立為任何事物的法性,
云何有二三?|怎麼會有二、三等多種呢?
【勝義諦釋義】
5.
教言合釋故,|由於(必須)使用教言來配合解釋,〈C
以無生滅顯,|因此便以無生無滅來表示它。
勝義無異故,|因為勝義唯一,沒有差異,
無法無法性。|因此勝義中,沒有法也沒有法性。
【見諦的方式】
6.
於彼空性中,|在空性裡面,
絲亳無有異。|無絲毫差異存在。
無分別而悟,|由於它是以無分別的方式證悟的,
名言謂見空。|因此在世間的言詞上,便稱為『見空性』。
 【見諦的所見度內容】
7.
甚深經中說:|極為深奧的佛經裡面說:
彼不見即見。|那個沒有見到的本身就是見(空性)。
無見與能見。|其中也沒有見和能見,
無始終皆寂。|沒有開頭結尾,一切都完全止息寂靜。
【見諦的心識狀態】
8.
脫離有與無,|完全脫離有和無兩處,
無分別離緣,|完全無分別而離所緣,
無住與住處,|沒有停留和停留的地方,
無來去離喻。|沒有去來,無可比喻。
9.
離言無可觀,|沒有言詞可以表詮,也無可觀察,
無變異無為,|沒有變化,純粹是無為法。〈D
【見諦的作用】
瑜伽師悟彼,|如果瑜伽師證悟了那空性,
斷惑所知障。|就能斷除煩惱和所知障。
D、悟空的方法
【以理成立不需現比量】
10.
現量與比量,|現量和比量,〈E
佛徒納彼二。|是佛教徒所採納的兩種正確知識。
短視愚人說:|短視淺見的愚人說:
以二量悟空。|使用這兩種量可以證悟空性。
11.
則外道聲聞,|(果真如此)那麼外道和聲聞眾,
皆悟法性矣!|豈不是都證悟法性了嗎!
何況唯識宗!|更何況是大乘的唯識宗呢!
中觀宗無異!|那麼中觀宗也就沒有什麼不同了!
12.
故一切宗派,|因此,由於一切的宗派
以量量同故。|都以量來衡量空性,所以他們都相同。
眾思辯異故,|但是由於一切的思辯立場不同,
量所量法性,|所以他們用量所量得的法性,
13.
豈非亦成多。|豈不是也成了許多種?
無需現比量,|(由此看來)現量和比量是不需要的,
為退外道諍,|只是為了駁退外道的諍辯,
故諸智者說。|所以有智慧的學者才說了《量論》。
 引教證成】
14.
碩學清辨說:|大學者阿闍黎清辨(Bhabya)說:
教中亦明言:|經教裡面也明白地說到:
分別無分別,|以有分別和無分別兩種認知,
二識不能悟。|不能證悟空性。〈F
【證空需依口訣】
15.
依何悟空性?|問:要用什麼證悟空性呢?
如來所授記,|曾經被如來在經中授記,
且見法性諦,|而且又現觀過法性真諦的
龍樹徒月稱,|龍樹的弟子月稱,
依彼所傳訣,|用他所輾轉傳授下來的要訣,
將悟法性諦。|將可烝證悟法性真諦。
16.
經說眾法蘊,|佛經所說的一切
有八萬四千,|八萬四千法蘊,
皆入此法性,|都消融在這個法性中,
悟空得解脫,|能證悟空性將可達成解脫,
餘修皆為此。|其它的修持都是為了證空。
E、二諦相輔相成
【俗諦不可廢】
17.
若捨正世俗,|如果斷捨正當的世俗
修習於空性,|而修習空性, 
則因果善惡,|那麼世俗的因果善惡等等,
他世將誑彼。|將在來世誑惑他。〈G
18.
依少分聽聞,|只憑著一點點的聽聞,
不解真諦義,|不足以了知究竟的真諦義理,
亦不修福德,|而且不會修集福德,
淪為卑劣人。|這種人將淪落為卑鄙下流之徒。
若誤解空性,|如果誤解空性的義理,
劣慧者將墮。|那些智慧狹劣者將慘遭墮落。
19.
阿闍黎耶月稱云:|阿闍黎月稱曾經這麼說:
諸世俗諦是方便,|作為方便的世俗諦、
勝義諦從方便生,|以及從方便所產生的勝義諦,
不知此二差別者,|不了解這兩種差別的人,
因誤解故行惡趣。|將因為誤解而走向惡趣。
20.
不依靠名言,|不依靠名言概念,
不能悟勝義。|不能悟解最殊勝的義理。
無正世俗梯,|沒有正世俗的階梯,
智者將不能|有智慧的人
拾級而上達|將無從拾級登上
真理大廈頂。|真理大廈的頂樓
【依俗入真義之理】
21.此世俗所顯,|世俗所顯現的這個現象,
理觀無所得,|如果以正理去觀察分析將毫無所得。
不得即勝義,|這無所得的本身就是勝義,
本住之法性。|也就是原本安住的法性。〈H
【成立世俗諦】
22.
因緣所生故,|<

  附加檔案:經典論集-入二諦.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