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何為中觀?
在藏傳佛教裡, 龍樹菩薩的《中觀六論》、寂天菩薩《入行論》的智慧品、以及月稱菩薩的《入中論》等論典所提出的理論,就是中觀。
(二)分開二諦的必要性
從二諦,即勝義諦和世俗諦兩方面來講。因為二諦涵蓋了所有中觀的含義,而且分開二諦也是至關重要的。 月稱菩薩在《入中論》講解空性的開篇就提出一個爭論。什麼爭論呢?月稱菩薩在講因果關係不存在的時候,有人便反駁道:我們的眼耳鼻舌等五識明明能接觸到因果,若因果不存在,則眼識為何能看到?耳識為何能聽到呢? 對此爭論,月稱菩薩是如何制止的呢?他將勝義諦和世俗諦分開,疑問便迎刃而解。 我們在這裡分開二諦的原因,不是為了制止他人的爭論,也不是為了推翻其他教派或者其他人的觀點,就是要推翻自己原有的錯誤觀點。釋迦牟尼佛宣講般若波羅密多和龍樹菩薩造《六論》,也不僅僅是為了制止他人的爭論,也同樣是為了推翻凡夫的錯誤觀點。雖然我們不需要跟別人辯論,但需要跟自己辯論。所以,學習中觀二諦的理論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學習二諦的重要性
《中觀四百論》中說:“薄福於此法,都不生疑惑,若誰略生疑,亦能壞三有。” 許多眾生福德淺薄,沒有機會聽聞緣起性空的妙法,即使聽聞,大部分眾生也因根器福德低劣,以及教育成長環境的惡劣熏習,從而導致對空性正理不但不生信心,而且也不能生起合理的疑惑。假使誰人能夠略略生起合理的疑情,比如,略微想一想:“諸法可能是無自性的吧?”他也能依此而壞滅三有輪回。當出離心和菩提心修起來後,下一步就要修空性。宗喀巴大師的《三主要道》所講的三個主要內容,前兩個便是出離心和菩提心,第三個不是別的,就是空性。出離心和菩提心,我們總有一天會修好,這是肯定的,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此後,凡是想解脫的人,必須證悟空性,否則,即使出離心、菩提心發得再好,也無法解脫。作為一個大乘修行人必須過三關:出離心、菩提心和最後一關——證悟空性。所以,證悟空性非常重要。我們真正需要的是正知正見,而正知正見來源於聞思,所以,聞思是必須的。
聞思什麼呢?要徹底斷除生老病死的根本,就必須要有空性的見解;如果沒有空性見解,僅靠修出離心、修菩提心、修忍辱等,都無法徹底解決問題。你們也許有這種感覺:有些時候說出離心很好,聽起來好象什麼都不如出離心;有些時候又說菩提心很好,只要有菩提心就足夠了;有些時候又說空性很好,只要證悟空性就可解決一切問題。其實,這三個都需要,只是要有先後的順序,最後都必須具備。出離心、菩提心和空性,各有各的優點,各有各的作用,三者結合,才能讓人走上真正的解脫道,缺少一個都不行。
二、中觀及二諦的含義
(一)中觀的含義
中觀的含義,是指遠離一切執著,遠離一切二邊。簡而言之,二邊是指凡夫的執著。為何稱作“二”呢?因為,我們的思維從未離開過有無、常無常、高低、左右、上下、長短等等這些相互觀待的概念,所以叫作二邊。遠離二邊後的中間之道稱為中觀,那麼,是否有一種“中間”的存在呢?不可能有。雖然沒有一個“中”的存在,但如果用人類語言來表達空性,就只有暫時用“中觀”二字,如果要真正瞭解它,則必須自己親身體會。
(二)勝義諦和世俗諦的含義
1、勝義諦對凡夫而言,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境界。也就是說,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從未接近過的境界叫作勝義諦。誰能知道這種境界的存在呢?佛、菩薩和一些證悟了的凡夫隨時可以進入這種境界,他們知道。而普通的凡夫雖然不能直接感受和體會此境界,卻可以通過理論來證實這個世界的存在,所謂的理論即指中觀的邏輯。
2、世俗諦是我們最瞭解的,平時所接觸的一切,也就是前五識所能感受到的,第六意識所能思維到的一切都屬於世俗諦。世俗諦中包括了因果、輪回、造業、行善、學佛、成就、墮落,還有物質、精神、時間、空間、運動等等。依世俗諦而言,世人眼睛所看見的物體算不算是物質呢?可以這樣肯定。不僅如此,包括一切山河大地以及所思所感都是存在的,有輪回也有涅槃,有善也有惡。凡是世人的眼、耳、鼻、舌、身識所能感覺到的,都是存在的。然而,世人眼、耳、鼻、舌、身所感覺到的,形形色色的一切,只不過是如幻如夢的虛幻世界,是世人的眼、耳、鼻、舌、身識所創造出來的世界而已。在每一個物質上,都存在世俗諦和勝義諦這兩個層面。可是,眼識和意識都無法超越其自身的境界。眼睛只能看到平時所能看到的東西,它不能超越此範圍;而意識的所有依據也來源於前五識,它也不能超越此範圍。所以,眼識和意識都局限在一個範圍裡,永遠不能超越它,這個範圍就叫世俗諦。但是,我們通過學習中觀的理論,便可以知道勝義諦層面。
勝義諦好比是雪山原有的白色,世俗諦好比是因患眼疾而引起的,將雪山看成黃色或藍色的錯覺。白色是實在,黃藍色是現象、是虛幻的。也可以說勝義諦像蘇醒時所見的景象,世俗諦就像夢中的景象。同樣的,當我們徹底地到達勝義諦的時候,在自己的境界中,世間的苦樂、善惡等等一切,都將不復存在,但卻能了知他人的苦樂,所以,就會永恆地度化眾生。
三、兩個世界如何取捨
世俗諦和勝義諦兩個世界是如何切換的呢?到底其中只有一個是真理,還是兩個都是真理呢? 對於世俗諦和勝義諦,凡夫是無法切換的,只能停留在世俗諦中,無法進入勝義諦,現在我們雖然知道有勝義諦的存在,卻沒有辦法親自證入。一地以上的菩薩則時而在世俗諦,時而在勝義諦,當他進入空性境界的時候,便處於勝義諦中,從此境界出來後,又處於世俗諦中。佛則永遠超越了世俗諦,始終在勝義諦當中,但是,佛知道世俗諦是什麼樣子,佛知道眾生在世俗諦中做什麼,以及度化眾生的方法。
四、世俗諦為何如幻如夢
在世俗諦中,目前我們最主要的任務是什麼呢?
(一)抉擇外在的物質世界如幻如夢
(二)抉擇內在的精神世界無實有
五、二諦雙運
空性(勝義諦、實相)和現象(世俗諦)從來就不矛盾。前面提到過,有些人讀過《金剛經》、《心經》後就誤認為:勝義諦的空性與世俗諦的現象是矛盾的。若是空性,就不可能有輪回;如果有輪回,就不可能是空性。但這只是他們自己的見解,實際上二者一點也不矛盾。
如前所舉布的例子,如果反過來觀察,則是由真空開始,直至誇克→原子→分子等一系列不同層次微塵的聚合,就形成了羊毛,而很多羊毛又可紡成毛線,很多毛線又可織成布、做成衣服。其實,無論分解不分解,組合不組合,布的本體都是一樣的。組合起來,叫作世俗諦;分解至不存在,叫作勝義諦。布的本體從未離開過勝義諦,但是在世俗諦中,布又是存在的,它可以做成衣服穿在身上,這兩個是不矛盾的。所以,前面才會講到,每一種物質都可以分出世俗諦和勝義諦。
要依照前面的道理去實現二諦雙運的。怎麼實現呢?在出離心、菩提心的基礎扎實以後,我們每一個人都能輕輕鬆松地進入空性狀態
我們通過學習二諦,了達了一切萬法既是空性又是存在的道理,在修好出離心和菩提心的基礎上,再去實修空性。
實修的具體方法是,先要學會剛才所講的理論以及中觀的很多理論,之後再反復思維,這樣就一定能深深體會到、感覺到一切都是空性。空性有很多層次,證悟也有很多層次。
六、證悟空性的目的
最後必須要注意的一點是,我們為什麼要證悟空性呢?從小乘的角度講,證悟空性是為了自己得到解脫,是為了解決自己的生老病死。但是,從大乘的角度講,證悟空性的目的不在於此,而是為了更好地利益眾生。